拼音shū yì
注音ㄕㄨ 一ˋ
⒈ 亦作“疎逸”。
⒉ 淡泊超逸。
⒊ 散失。
⒈ 亦作“疎逸”。
⒉ 淡泊超逸。
引唐 李绰 《尚书故实》:“顾况 志尚疎逸,近於方外。”
南唐 李中 《江行夜泊》诗:“渔父何疏逸,扣舷歌未阑。”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丹青为业》:“﹝ 陈默 ﹞妙於词翰,然疎逸,自号‘懒散翁’。”
⒊ 散失。
引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交趾号房》:“今太学前有 交趾 号房,盖 成祖 设北监以来所以处 交趾 官生者。乃知当时各夷遣子入学之盛,而今文案疏逸,不可具考矣。”
词语“疏逸”的意思:
“疏逸”是一个汉语词汇,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风格、气质、情感等较为疏散、超脱,不拘束,给人以轻松、自在的感觉。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疏逸”的解释较为简略,主要指人的性格、行为疏散、超脱,不拘泥于世俗。
出处:
“疏逸”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如《后汉书·郭泰传》中有“郭泰疏逸,不拘小节”的记载。
同义词:
疏散、超脱、豁达、洒脱、闲适等。
反义词:
拘谨、拘束、拘泥、束缚等。
相关词语:
疏朗、疏远、疏忽、疏忽、疏漏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疏逸”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为少见,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古代文人墨客的生平事迹,如陶渊明、李白等,他们以超然物外的态度,追求疏逸的生活,成为了后世文人向往的典范。
造句:
他的性格疏逸,不拘小节,总是给人一种如风般自由自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