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ōng

公据


拼音gōng jù
注音ㄍㄨㄥ ㄐㄨˋ

繁体公據

公据

词语解释

公据[ gōng jù ]

⒈  官府的凭据。

⒉  宋代的一种官方钞券。

引证解释

⒈  官府的凭据。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欲乞立定年限,每句当及三年,如无透漏及私罪情重者,委本县令佐及捕盗官,保明申安抚司给与公据。”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三八年凤翔长春观公据碑》:“凤翔 总管府公据。据全真道人 张志洞 等连状告称‘前去 磻溪谷 復建掌教 丘真人 古跡 长春观 院宇,田地在手,别无凭验,恐有磨障,乞给公据事’,奉总管钧旨,照得:本人所告是实。”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四衙门迁客》:“近日吏部、翰林、科、道外謫者,皆不赴任,仅身至境上,移文索公据,归而待迁。”

⒉  宋 代的一种官方钞券。

《宋史·食货志下三》:“﹝ 高宗 绍兴 ﹞二十九年,印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淮西、湖广 关子各八十万緡, 淮东 公据四十万緡,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

国语辞典

公据[ gōng jù ]

⒈  南宋的官票。

《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二十九年,印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

分字解释


※ "公据"的意思解释、公据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荒之心。

2.,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I解释


词语“公据”的意思:

“公据”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官方或权威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公据”并未直接收录,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其含义与官方证明文件相关。

出处:

“公据”一词的出处不明确,可能源自古代官方出具证明文件的习惯。

同义词:

证明

证照

文凭

证书

反义词:

无证

无凭

无据

相关词语:

公证

证明人

证明书

证据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公据”一词较为正式,与之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缺少公据而遇到各种麻烦,从而引发一些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拿着公据,向相关部门申请了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