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ǔ jī
注音ㄍㄨˇ ㄐ一
词语“骨笄”指的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通常是用动物的骨头制成。这个词语中,“骨”指骨制的材料,“笄”指簪子。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骨笄”的解释为:“骨笄,束发之笄也,以骨为之。”
出处:
骨笄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内则》:“女子十五而笄,笄而字。”这里的“笄”即指骨笄。
同义词:
发簪、簪子、笄簪
反义词:
无特殊反义词,但可相对于其他材质的簪子,如玉簪、金簪等。
相关词语:
发髻、发簪、簪花、髻簪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骨笄的故事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女子束发时,骨笄作为装饰品和身份的象征,常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曾赠给林黛玉一支金簪,林黛玉则以骨笄回赠。
用这个词语造句:
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会亲手为她戴上那支象征幸福的骨笄,以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