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īng

役丁


拼音yì dīng
注音一ˋ ㄉ一ㄥ

役丁

词语解释

役丁[ yì dīng ]

⒈  服劳役者。

引证解释

⒈  服劳役者。

《隋书·食货志》:“仍依 周 制,役丁为十二番,匠则六番。”
《隋书·食货志》:“始建 东都,以尚书令 杨素 为营作太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分字解释


※ "役丁"的意思解释、役丁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役丁”的意思:

“役丁”是中国古代对服役的人的称呼,特指承担国家徭役的壮丁,即被征召从事劳役或兵役的成年男子。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列出“役丁”的解释,但根据字义推测,“役”有服役、劳役之意,“丁”指壮丁,即成年男子。因此,“役丁”在康熙字典中可能被理解为承担国家徭役的成年男子。

出处:

“役丁”这一词语的具体出处难以确定,因为它是一个历史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史书中。

同义词:

兵丁

徭役

壮丁

反义词:

无役者

自由民

逃避役者

相关词语:

徭役制

劳役

壮丁制

军役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役丁”这个词语虽然常见于古代文献,但在现代网络中没有特定的故事或典故,它主要在历史研究或对古代社会的讨论中出现。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家每户都有义务为国家输送役丁,以承担修建城墙和道路的劳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