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瞒

词语解释
阿瞒[ ā mán ]
⒈ 三国魏曹操的小名。
⒉ 唐玄宗的自称。
引证解释
⒈ 三国 魏 曹操 的小名。
引《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 譙 人也,姓 曹,讳 操,字 孟德”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无名氏《曹瞒传》:“太祖 一名 吉利,小字 阿瞒。”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早遣 阿瞒 移 汉 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曹寅 《题启南先生莫斫铜雀砚图》诗:“阿瞒 心雄天厌足,平生只欠 西陵 哭。”
⒉ 唐玄宗 的自称。
引唐 南卓 《羯鼓录》:“上笑曰:大哥不必过虑, 阿瞒 自是相师,夫帝王之相,且须有英特越逸之气,不然有深沉包育之度,若 花奴 但端秀过人,悉无此相,固无猜也。”
钱熙祚 校:“上於诸亲常自称此号。”
宋 范成大 《题<开元天宝遗事>》诗之三:“忽报猪龙掀宇宙, 阿瞒 虚读相书来。”
宋 陆游 《晓发金牛》诗:“阿瞒 狼狈地,千古有遗伤。”
国语辞典
阿瞒[ ā mán ]
⒈ 人名:(1) 曹操小字。参见「曹操」条。(2) 唐玄宗自称。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忠志》。
分字解释
※ "阿瞒"的意思解释、阿瞒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虽说曹阿瞒曾经称赞过张辽无坚不陷,可是那也要分情况啊!如果兵力少还要强行攻城,那可就不是勇气不勇气的问题了,完全是智商问题。
AI解释
词语“阿瞒”:
意思:
“阿瞒”是汉语中的一个俗语,用来称呼人名,含有戏谑的成分,尤其常用来指代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自称为“阿瞒”,因此这个词语后来也用来代指曹操。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阿”字有“大也”、“称呼也”等解释,“瞒”字有“隐藏”、“欺骗”等解释。但“阿瞒”作为一个词语并不见于《康熙字典》的词条中。
出处:
“阿瞒”这个词语的出处是《三国演义》,曹操在书中自称“阿瞒”。
同义词:
瞒天过海、掩人耳目
反义词:
直言不讳、光明磊落
相关词语:
曹操、奸雄、乱世、权谋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阿瞒”是曹操的别称,与曹操相关的典故在网络中有很多,比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权谋故事,以及曹操刺杀董卓、煮豆燃萁等。
造句:
虽然他是领导,但他常常以“阿瞒”自居,暗中玩弄权谋,让员工感到非常不信任。
以下是一些与“阿瞒”相关的典故和故事:
1.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是曹操的名言,出自《三国演义》。他表达了自己不惜与天下人为敌,也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决心。
2. 煮豆燃萁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牺牲自己的亲兄弟曹植。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将煮豆燃萁,即把曹植的亲兄弟煮成豆粥。
3. 曹操刺杀董卓
曹操为了推翻腐败的董卓政权,曾策划刺杀董卓,虽然最终失败,但这个故事展现了曹操的勇敢和决心。
这些故事和典故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成为了关于曹操和“阿瞒”的代表性传说。
相关词语
- ā niáng阿娘
- ā ěr jí ěr阿尔及尔
- ā zhǔ阿主
- ā mù lín阿木林
- ā zhèng阿正
- ā tǔ gǔ阿土古
- ā xiāng阿香
- ā lā阿拉
- shǒu zhèng bù ē守正不阿
- gāng zhèng bù ē刚正不阿
- yǐn mán隐瞒
- ā tǔ shēng阿土生
- ā xiāng chē阿香车
- gōng zhèng bù ē公正不阿
- ā lǐ shān阿里山
- ā wù ér阿物儿
- ā píng阿平
- ā gàn阿干
- ā yí阿姨
- ā gū阿姑
- ā zhēn阿甄
- ā děng阿等
- jiāo ā椒阿
- ā yì阿驿
- ā mǎ阿马
- ā zǐ阿子
- ā wéi阿唯
- ē yì阿意
- ā méi阿没
- ā ěr bēi sī shān mài阿尔卑斯山脉
- ā bí yù阿鼻狱
- ē mí tuó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