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ēng bì
注音ㄈㄥ ㄅ一ˋ
繁体風痹
⒈ 亦作“风痹”。
⒉ 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⒈ 亦作“风痺”。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引《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痺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痺病。”
《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续之 素患风痹,不復堪讲,乃移病 钟山。”
宋 苏辙 《记病》诗:“侵寻作风痺,两足几蹣跚。”
清 赵翼 《将至台庄忽两臂顿患风痺》诗:“陆程正拟上征鞍,忽中风痺两手挛。”
词语“风痹”的意思:
“风痹”是指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风痹”被解释为因风邪引起的痹病,即因风邪侵袭导致的痹证。
出处:
“风痹”一词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典籍。
同义词:
风湿痹
风寒痹
痹症
反义词:
通痹
通络
相关词语:
痹痛
痹证
风寒湿
气血瘀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风痹”的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医家治疗风痹的案例,如华佗治疗曹操的风痹病。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的右手因风痹而时常疼痛,活动起来非常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