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ěngjiàn

讽谏


拼音fěng jiàn
注音ㄈㄥˇ ㄐ一ㄢˋ

繁体諷諫

讽谏

词语解释

讽谏[ fěng jiàn ]

⒈  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give advance to one's superior; remonstrate with ruler by clever analogy;

引证解释

⒈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 楚 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諫。”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而 邓肃 进诗,讽諫花石, 京 欲罪之。”
清 彭邦鼎 《闲处光阴》卷上:“《鸳鸯于飞》诗, 管东溟 曰:‘刺 幽王 也。’二章一反一正,以为讽諫。”
艾纳 《新事旧编》:“我国 战国 时代有一个 吴国 太子讽谏其父 吴王 夫差 的故事。”

国语辞典

讽谏[ fèng jiàn ]

⒈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优孟传》:「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晋·陶渊明〈闲情赋·序〉:「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直谏

分字解释


※ "讽谏"的意思解释、讽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中国传统文论中有所谓“变风变雅”“美刺”“讽喻”“讽谏”“不平则鸣”等等主张,就是在主张文学的反思和批判功能。

2.而此种句式的语境也由起初的无奈、愤懑、挖苦、嘲笑升级为焦虑、质疑、批评、讽谏,越来越多地切中时弊、击中社会软肋。

3.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AI解释


词语“讽谏”的意思:

讽谏是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劝告或劝谏,通常用于上对下、尊对卑的场合,以避免直接冲突或冒犯。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讽谏”条目的解释如下:“讽,言外之意也;谏,规劝也。讽谏,以委婉之言规劝也。”

出处:

“讽谏”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北山》,诗中有“以言为讬,以讽为谏”之句。

同义词:

规劝、劝诫、劝告、讽喻、谏诤

反义词:

斥责、责骂、诽谤、攻击、诬陷

相关词语:

讽喻、谏诤、规劝、劝告、忠言逆耳、婉言规劝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一个网络故事讲述了古代一个大臣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官,后来他转而用讽谏的方式向皇帝表达忠言,最终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个故事体现了讽谏在古代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他勇敢地向领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没有直接指出问题,但他的讽谏之词让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