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àn shū
注音ㄐ一ㄢˋ ㄕㄨ
繁体諫疏
词语“谏疏”的意思:
“谏疏”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臣子对君主提出的批评性或建议性的书面报告或奏章。它反映了古代臣子对君主忠诚和责任的一种表现。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谏疏”的解释较为简略,没有详细说明,但根据其上下文可以推测,“谏”为劝告、进言之意,“疏”为文书、奏章之意,合起来即指臣子对君主的劝告性文书。
出处:
“谏疏”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用词。
同义词:
奏章、奏疏、谏言、讽谏等。
反义词:
谄媚、奉承、阿谀等。
相关词语:
进言、献策、诤言、直谏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谏疏”的典故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屈原投江”故事,屈原因为上书谏言,被贬谪,最终投江自尽,体现了忠臣谏言的悲剧性。
用这个词语造句:
朝廷收到各地官员的谏疏,反映了许多民生疾苦,皇帝对此高度重视,下令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