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


拼音gǔ qì
注音ㄍㄨˇ ㄑ一ˋ

繁体骨氣
词性名词


骨气

词语解释

骨气[ gǔ qì ]

⒈  体貌气质。后多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谈骨气》

moral integrity;

⒉  喻书法的笔力和雄健的气势。

字写得很有骨气。

vigour of the strokes in calligraphy or drawing;

引证解释

⒈  犹气概;志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时人道 阮思旷 :‘骨气不及 右军,简秀不如 真长。’”
宋 罗烨 《醉翁谈录·钱穆离妻而后再合》:“幼而聪敏,长而好学,风姿粹美,骨气轩昂。”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可是穷人要有穷人的骨气。我那媳妇也和我一样,不乐意向谁去低头。”

⒉  犹气势;气韵。

《宋书·王微传》:“兄文骨气,可推英丽以自许。”
唐 韦续 《书品优劣》:“释 玄悟 骨气无双,迥出时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夫象物必在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词﹞所贵清空者,曰骨气而已。其实,经史百家悉在熔炼中而出以高澹,故能骚雅,渊渊乎文有其质。”

⒊  指身分。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他骨气也比你重几百分哩。你切莫慢他。若是不依我言语,我回家时,就不与你认夫妻了。”

国语辞典

骨气[ gǔ qì ]

⒈  刚毅不屈的气概。

《红楼梦·第八五回》:「这吴大人本来咱们相好,也是我辈中人,还倒是有骨气的。」

⒉  书法所表现的雄健气势。

分字解释


※ "骨气"的意思解释、骨气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战士大义凛然的骨气深深地教育着人们。

2.有时候感觉起来内心伤感,想要两脚一蹬就这么牛掰地在各位心里永垂不朽了。因为觉得你太好,好到像是每个人都在跟我抢你,我又特么有骨气地不想精神上跟着你跑来跑去跋山涉水的,尽管我发觉你比通过三级考重要的多了去了。换你来追我好不。

3.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向征。梅花与别的花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凄雪压,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4.这纨绔青年倒是很会见风转舵,见唐青脸色不怀好意,马上诚惶诚恐地求饶,一点也没有骨气。

5.有骨气的中国人民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做汉奸。

6.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命运百般捉弄面前,是不是值得牺牲生命的威严成全一种骨气的存在?在大义面前,生命是不是为了完成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而显得微不足道?两个方面在其所处的情境面前是不同的取舍,而一味的力挺骨气尊严在人生的前行中有时会成为致命的绊脚石。

7.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8.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9., 有骨气的中国人民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做汉奸。

10.有骨气的中国人民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做汉奸。


AI解释


词语“骨气”:

意思:

“骨气”指的是人坚定的意志和刚强的品格,尤其指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不屈服的精神。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对“骨气”一词的解释,但根据“骨”和“气”的解释可以推断,“骨气”可能是指人的气节、意志或精神。

出处:

“骨气”一词的出处不详,但可以推断它源于对人的精神和品格的赞美。

同义词:

刚强、坚定、正直、豪迈、不屈、坚毅

反义词:

软弱、懦弱、卑鄙、怯懦、屈服、妥协

相关词语:

正气、气节、豪情、骨肉、骨灰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1. 骨气英雄:网络上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程序员,面对公司的不公正待遇,他坚决辞职,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骨气,最终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2. 骨气抗战: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压迫,坚守民族气节,展现出了顽强的骨气。

用“骨气”造句:

他身上有一种不屈的骨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