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ū zhù
注音ㄕㄨ ㄓㄨˋ
⒈ 见“疏注”。
⒈ 亦作“疏注”。解释并疏通、阐发文意或补充注释。亦泛指注释性文字。见“疏註”。
引明 唐顺之 《书<水西集>》:“﹝余﹞每尝候君,则见君悄然独闭一室,尽取古儒先所疏註笺纂六经文字凡百餘家……君独悉力标驳参伍毫釐同异,要於融而联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别治疏注,如 迁 《史》之 徐广、裴駰,《汉书》之 服虔、应劭 是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
词语“疏注”的意思:
“疏注”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对文献、典籍等的注释、解释或翻译。它强调的是对原有内容的详细说明和补充。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疏注”的解释可能涉及对文献、书籍等的注释工作,但具体内容需要查阅康熙字典原文。
出处:
“疏注”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是在文献学、注释学等领域广泛使用的术语。
同义词:
注释
解释
翻译
评注
反义词:
简略
简化
简略
相关词语:
诠释
解说
纂注
阐释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疏注”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术语,与网络故事或典故关联性不强,因此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整理古文献的过程中,学者们对每个章节都进行了细致的疏注,使得后世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