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ū jí
注音ㄓㄨ ㄐ一ˊ
繁体誅殛
⒈ 诛杀。
⒈ 诛杀。
引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鉞各一。”
《旧唐书·裴度传》:“臣比者犹思隐忍,不愿发明。一则以罪恶如山,怨谤如雷,伏料圣明,必自诛殛。”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即有自缚来归者,亦当择其首要,分别诛殛。”
⒈ 诛杀。
引《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从容列位,而并旋受诛殛,或圮族替祀,或投弃荒裔。」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将三苗窜逐于三危田地,将鲧诛殛于羽山田地。」
词语“诛殛”的意思:
“诛殛”是一个汉语词汇,原指古代用酷刑处死罪大恶极的人,后来泛指严厉惩罚或处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诛殛”条目解释为:诛,讨伐;殛,杀。合起来指用严酷的刑罚处死。
出处:
“诛殛”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尚书》、《左传》等。
同义词:
斩首、处决、正法、极刑、诛戮
反义词:
赦免、宽恕、庇护、庇荫
相关词语:
斩草除根、杀鸡儆猴、严惩不贷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诛殛”一词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常用来形容对恶行的严厉打击。例如,某知名网络事件中,某人物因犯下重大罪行而被“诛殛”,以此警示他人。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这次反腐行动中,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终于受到了应有的“诛殛”,彰显了法律的严肃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