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席

词语解释
避席[ bì xí ]
⒈ 离开座位说话,以示尊敬:避席再拜。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避廗”。
⒉ 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
引《吕氏春秋·慎大览》:“武王 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廗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
李善 注:“《孝经》曰:‘ 曾子 避席。’廗与席古字通。”
《汉书·灌夫传》:“已 婴 为寿,独故人避席,餘半膝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於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三国演义》第四回:“允 避席问曰:‘ 孟德 有何高见?’”
⒊ 指让席,以示敬意。
引《庄子·盗跖》:“謁者復通, 盗跖 曰:‘使来前!’ 孔子 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 盗跖。”
⒋ 泛指离席。
引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觴客未毕,勿避席而起。”
⒌ 指逃席。
引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一折:“主人, 让 闻我主索地, 赵君 避席,主人反欲见伐。”
⒍ 犹离职。
引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永悟侍者》:“悟 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復留。’遂遣出院。未几, 悟 亦避席,与之姪过 南康。”
⒎ 回避,避退。
引宋 洪迈 《夷坚志补·凤翔道上石》:“两屏相对,列于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种皆避席。”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花面冲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祇为从来雅尚。”
国语辞典
避席[ bì xí ]
⒈ 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对某人尊敬,离坐而起,称为「避席」。
引《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曹操避席曰:『闻名久矣!幸得于此相见。』」
分字解释
※ "避席"的意思解释、避席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曾子避席、圯上受书、程门立雪……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的经典故事,无不体现出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爱。
AI解释
词语“避席”的意思:
避席是指离开座位,通常是因为礼貌、尊重或避免与某人直接接触。在古代,人们围坐在一起时,避席也是一种表示敬意的行为。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避席”的解释可能涉及其字面意思和引申义。由于康熙字典是古代的字典,其解释可能较为古雅。大致意思是:离开座位,或指因敬而离开座位。
出处:
“避席”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具体出处难以确定。它可能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礼仪书籍或历史记载中。
同义词:
起座
起身
离席
反义词:
坐席
坐定
相关词语:
礼仪
尊敬
礼节
避让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避席”的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古代的礼仪故事。例如,古代官员在朝会时,如果皇帝有特殊的指示,他们可能会避席以示尊敬。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的宴会上,尊贵的客人到来时,其他宾客纷纷避席,以示最高的敬意。
相关词语
- táo bì逃避
- lián xí huì yì联席会议
- bì kāi避开
- mìng xí命席
- chén píng xí陈平席
- wēi gàn bì shī煨干避湿
- bù kě bì miǎn不可避免
- huí bì回避
- bì zhèng diàn避正殿
- zhǔ xí主席
- bì zhèng qǐn避正寝
- bì zhèng táng避正堂
- chū xí出席
- bì jì避寂
- cǎo xí草席
- dēng cǎo xí灯草席
- shǒu xí首席
- lì bì力避
- bì jī避稽
- bì xiū避羞
- bì shuì避税
- tuì xí退席
- huī bì撝避
- tuì bì退避
- zuò xí阼席
- yī xí一席
- bì ràng避让
- bì huì避讳
- shì xí试席
- bì shà避煞
- bì léi xiàn避雷线
- jī xí几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