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èshí

血食


拼音xuè shí
注音ㄒㄩㄝˋ ㄕˊ

血食

词语解释

血食[ xuè shí ]

⒈  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⒉  指用于祭祀的食品。

⒊  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

引证解释

⒈  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餘?”
《汉书·高帝纪下》:“故 粤王 亡诸 世奉 粤 祀, 秦 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
颜师古 注:“祭者尚血腥,故曰血食也。”
清 袁枚 《新齐谐·牛头大王》:“上帝命血食此方,汝塑像祀我,必有福应。”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若説到灭族,他就怕祖宗血食断絶,不由得不拼命奋斗。”

⒉  指用于祭祀的食品。

《西游记》第六一回:“小神居此苟安,拯救这方生民,求些血食,诚为恩便。”

⒊  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

《梁书·诸夷传·扶南国》:“王常楼居,不血食,不事鬼神。”

国语辞典

血食[ xuè shí (又音)​xiě shí ]

⒈  鬼神享受牲牢的祭祀。

《国语·齐语》:「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
《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分字解释


※ "血食"的意思解释、血食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血食”的意思:

“血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原指祭祀时以动物的血来供食,后来引申为对祖先的祭祀或对死者的纪念。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用来比喻对死者的供奉或纪念。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血食”的解释为:“以血祭也。祭者,以牲血供神也。”

出处:

“血食”一词的出处较难确定,因为它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文化,而在古代文献中,关于祭祀的记载非常普遍,因此很难具体指出一个确切的出处。

同义词:

血祭、祭血、祭食

反义词:

无特殊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与祭祀无关的行为或活动。

相关词语:

祭祀、祭拜、祭品、祭文、祭奠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血食”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一些传说和神话,如《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其中提到姜子牙以血祭神,以求得神灵的庇佑。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家族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血食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