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

九夷


拼音jiǔ yí
注音ㄐ一ㄡˇ 一ˊ

九夷

词语解释

九夷[ jiǔ yí ]

⒈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泛称少数民族。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东方之夷有九种。”
《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明 袁衮 《远游赋》:“昔 孔 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

⒉  泛称少数民族。

《书·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蛮。”
孔 传:“九、八,言非一。”
《文子·精诚》:“故 秦 楚 燕 魏 之歌,异声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唐 李白 《明堂赋》:“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
明 陆深 《传疑录》:“诸侯述职,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分字解释


※ "九夷"的意思解释、九夷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的感叹中,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


AI解释


词语“九夷”的意思:

“九夷”是指古代中国对东北亚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总称。在古代文献中,九夷通常指的是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北的九个不同部落的民族。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九夷”并没有单独的条目,但根据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古代对北方多个少数民族的统称。

出处:

“九夷”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史书和地理志,如《尚书》、《山海经》等古代文献中都有提到。

同义词:

九邦

九国

反义词:

中原

华夏

相关词语:

东夷

西戎

南蛮

北狄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九夷”作为一个古代的名词,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网络文学、游戏或者影视作品中,可能会以“九夷”作为背景,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九夷各部之间虽然常常发生战争,但也有一些和平交流的时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