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注

词语解释
仪注[ yí zhù ]
⒈ 指测天的法式。
⒉ 制度;仪节。
引证解释
⒈ 指测天的法式。
引《后汉书·律历志中》:“衡 兴 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
⒉ 制度;仪节。
引南朝 梁 沉约 《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 太极殿 前,纳舄升阶。”
《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 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闕。”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张耆 ﹞第八子 得一 知 贝州,王则 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
明 张煌言 《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茅盾 《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国语辞典
仪注[ yí zhù ]
⒈ 天文的法则。
引《续汉书志·第二·律历志中》:「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
⒉ 礼节。
引《南史·卷六五·陈文帝诸子传·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
《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
⒊ 称婚、丧、会见等事的礼单。也作「仪适」。
分字解释
※ "仪注"的意思解释、仪注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仪注”的意思:
“仪注”指的是关于礼仪的详细规定或程序,通常用于指代官方或正式场合的礼仪规范。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仪”字解释为礼节、仪式,“注”字解释为记载、注释。因此,“仪注”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是指关于礼节的详细记载或规定。
出处:
“仪注”一词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它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与礼仪、典章制度相关的文献中。
同义词:
礼仪
仪式
规程
程序
反义词:
随意
驳杂
无序
相关词语:
礼仪规范
典章制度
官式
仪式感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仪注”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可能不会作为主角出现,但可能会在描述古代宫廷、官方场合或正式活动的背景下出现。例如,描述皇帝登基大典时,可能会提到“仪注严格,一丝不苟”。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次皇帝举行大典,宫廷中的仪注都要经过反复修订,以确保仪式的庄严和规范。
相关词语
- zhù mù lǐ注目礼
- huī yí徽仪
- zhù zhòng注重
- guān zhù关注
- zhù cè注册
- yí bù仪部
- zhù mù注目
- yí jǔ仪举
- yí qì仪器
- zhù tóng注同
- yí tóng仪同
- yí jǔ仪矩
- yí shì仪式
- mù zhù目注
- dì dòng yí地动仪
- yí biǎo táng táng仪表堂堂
- zhù yì注意
- yǐn rén zhù mù引人注目
- zhù dìng注定
- bèi zhù备注
- wēi yí威仪
- fū zhù跗注
- fù zhù负注
- lì zhù郦注
- zhù shén注神
- yā zhù押注
- yún yí云仪
- sì shū jí zhù四书集注
- juàn zhù眷注
- yí fèng仪凤
- gōu zhù勾注
- jǐn zhù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