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吏治


拼音lì zhì
注音ㄌ一ˋ ㄓˋ

吏治

词语解释

吏治[ lì zhì ]

⒈  旧时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

澄清吏治。

administration (good,bad) of officials;

引证解释

⒈  官吏的作风和治绩。

《史记·酷吏列传序》:“汉 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於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
唐 张籍 《祭退之》诗:“学无不该贯,吏治得其方。”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我便和他谈些官场事情,问些 苏州 吏治。”
欧阳山 《三家巷》四:“当下有人主张刷新吏治,有人主张改选国会。”

国语辞典

吏治[ lì zhì ]

⒈  官吏治事的成绩。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繁刑严诛,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汉书·卷八·宣帝纪》:「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英语style of governing (of minor official)​, achievement in office

分字解释


※ "吏治"的意思解释、吏治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道光皇帝并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可是,面对日益衰败、百弊丛生的无奈,他只好掩耳盗铃,听之任之。

2.且不说在长达十九年的宰相生涯里,权相李林甫已经将前几任留下的巨额府库盈余挥霍得一干二净,并且将吏治从朝廷到地方都败坏得百孔千疮。

3.这样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亦减轻了连带而来的吏治弊病。

4.吏治不讲,流弊甚多,惟身家念重,畏难苟安,以聚敛为才能,以废弛为节俭,以因循为镇静,以退缩为慎重,以调停掩饰为熟谙夷情。

5.他们认为吏治是现代社会最风靡的政体.


AI解释


词语“吏治”的意思:

“吏治”指的是官吏的治理方式或治理状况,主要涉及政府官员的行政管理和治理能力。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吏”字解释为官吏,即政府中的低级官员;“治”字解释为治理,因此“吏治”合起来即指官吏的治理。

出处:

“吏治”作为一个复合词,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它源于“吏”和“治”两个单独的词语,这两个词语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同义词:

官治

政务

官场

反义词:

无治

混乱

腐败

相关词语:

官场

政绩

法制

官僚

官僚主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一个与“吏治”相关的典故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刺杀吕布”。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严厉的吏治措施,包括对不法官员的严惩,以此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一个公正严明的吏治是维护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