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g

黼裳


拼音fǔ cháng
注音ㄈㄨˇ ㄔㄤˊ

黼裳

词语解释

黼裳[ fǔ cháng ]

⒈  绣有黑白斧形的下裳,王的祭服。

引证解释

⒈  绣有黑白斧形的下裳,王的祭服。

《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蔡沉 集传:“吕氏 曰,麻冕黼裳,王祭服也。”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 黼黻衣,大带黼裳。”

分字解释


※ "黼裳"的意思解释、黼裳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黼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意思是指绘有斧形花纹的礼服,多用于古代贵族的服饰。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黼裳”的解释为:“黼,画也。裳,裳衣也。谓裳衣之上绘以斧形花纹也。”

出处:

“黼裳”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周南·关雎》篇:“维鹍鸡鸣,求其友声。维黼裳之华,不可求兮。”

同义词:

锦绣、绮丽、华服等。

反义词:

朴素、简陋等。

相关词语:

黼衣、绣裳、锦衣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黼裳”的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皇帝和贵族们穿着华丽的黼裳参加各种仪式,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网络故事或典故示例:

在网络上,有人用“黼裳”来形容某个场合的豪华程度,例如:“昨晚的晚宴上,明星们纷纷身着黼裳,尽显高贵气质。”

造句:

在古代的宫廷宴会上,皇帝身着黼裳,威风凛凛地坐在宝座上,接受百官的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