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òng

四仲


拼音sì zhòng
注音ㄙˋ ㄓㄨㄥˋ

四仲

词语解释

四仲[ sì zhòng ]

⒈  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

⒉  古代天文学名词。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

引证解释

⒈  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

《史记·封禅书》:“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祠。”
《汉书·李寻传》:“辰星主正四时,当效於四仲;四时失序,则辰星作异。”

⒉  古代天文学名词。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参见“十二辰”。

《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
高诱 注:“仲,中也。四中,谓太阴在卯、酉、子、午四面之中也。”
刘文典 集解:“陶方琦 云:《占经》二十三引 许 注:‘太阴,谓太岁也;四仲,子、午、卯、酉也。’”

分字解释


※ "四仲"的意思解释、四仲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四仲”:

意思:在古代,四仲指的是一年中的四个重要的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它们分别标志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

康熙字典解释:四仲,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农历中四个重要节气,每个节气相隔15天,一年四个节气,合共60天。

出处:《礼记·月令》中有记载。

同义词:四时、四季、四立、四时之仲。

反义词:无特别对应的反义词。

相关词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二十四节气、农事、季节。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四仲是古代农耕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它们标志着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在网络中,人们常常用“四仲”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转折点或关键时期。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今年四仲时节,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丰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