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àn

议谳


拼音yì yàn
注音一ˋ 一ㄢˋ

繁体議讞

议谳

词语解释

议谳[ yì yàn ]

⒈  谓议罪量刑。

⒉  指判案文书。

引证解释

⒈  谓议罪量刑。

《旧五代史·唐书·罗贯传》:“崇韜 奏曰:‘ 贯 纵有死罪,俟欵状上奏,所司议讞,以朝典行之,死当未晚。’”
宋 袁燮 《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顾恐自时厥后,惩创往事,议讞之际,未免刻深。”

⒉  指判案文书。

清 恽敬 《上陈笠帆按察书》:“本籍,士也,棚籍,亦士也,合考已百年矣。然而议讞助之曰分考,陈言助之曰分考,且有詆諆之辞曰‘羞与为伍’。”

分字解释


※ "议谳"的意思解释、议谳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议谳”的意思:

“议谳”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对案件进行评议和判决。多用于古代司法领域,指对案件进行讨论和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议谳”的解释为:“议,商议也;谳,审断也。议谳,谓集议审断。”

出处:

“议谳”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议谳狱”,后来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也有出现。

同义词:

审理、审断、判决、裁断、议决

反义词:

回避、逃避、拖延、拒绝

相关词语:

判决书、审讯、审理、判决、裁定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议谳”的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经过多次“议谳”才能作出公正的判决。如《包拯断案》中,包拯审理案件时,多次召集官员进行“议谳”,最终查明真相,为百姓伸张正义。

造句:

在古代,官员们为了确保案件的公正性,会多次召集众人对案件进行“议谳”,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经过一番“议谳”,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