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i

北虏


拼音běi lǔ
注音ㄅㄟˇ ㄌㄨˇ

繁体北虜

北虏

词语解释

北虏[ běi lǔ ]

⒈  对北魏的蔑称。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

Northern Wei Dynasty;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对北方 匈奴 等少数民族的蔑称。

《后汉书·袁安传》:“宪 日矜己功,欲结恩北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北方沙漠之外,不知还有海否?若果有之,则中国与北虏亦在海中矣。”
《清史稿·阿哈出传》:“復勅戒 李满住 等毋为北虏诱。”

分字解释


※ "北虏"的意思解释、北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北虏”的意思:

“北虏”指的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尤其是指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语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以指代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北虏”并没有单独的词条,但根据《康熙字典》中关于“北”和“虏”的解释,可以推断“北虏”的意思。其中,“北”指方位,即指代北方;“虏”指掳掠、俘虏,也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出处:

“北虏”作为一个历史词汇,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是历史上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泛称,常见于古代史书、文学作品等。

同义词:

北夷、胡虏、胡人、番人等。

反义词:

中原、汉人等。

相关词语:

北狄、北疆、北伐、北望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北虏”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网络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可能会被用来指代北方少数民族。

造句:

在古代,中原地区与北虏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