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ū xiāng
注音ㄓㄨ ㄒ一ㄤ
繁体諸相
⒈ 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
⒈ 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
引《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唐 李邕 《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羣生而无所度。”
唐 高适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诗:“香界泯羣有,浮图岂诸相。”
词语“诸相”的意思:
“诸相”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各种形象、形态或表现。在佛教用语中,它指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表象或外在形态。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诸相”并没有单独的条目,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其含义与上述解释相似。
出处:
“诸相”一词在佛教经典中较为常见,如《大般涅槃经》等。
同义词:
形态
表象
外观
形态
反义词:
本质
真实
本性
相关词语:
相状
形态各异
表现形态
外在形象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诸相”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较少出现,但可以联想到佛教故事中的“诸相非相”,意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表象都是虚幻的,不应执着于表象而忽视事物的本质。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世间万物皆由“诸相”构成,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