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犀


拼音fú xī
注音ㄈㄨˊ ㄒ一

伏犀

词语解释

伏犀[ fú xī ]

⒈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

引证解释

⒈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

《后汉书·李固传》“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唐 李贤 注:“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髮际隐起也。”
《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马侍御 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贵不可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此子顶圆眼秀,人中端正,山根直接印堂,合伏犀贯顶法,宜令读书。”

分字解释


※ "伏犀"的意思解释、伏犀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伏犀”:

意思:伏犀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其形象通常为犀牛,但头部有独角,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非凡的才能。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未直接收录“伏犀”一词,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其与犀牛有关,可能指犀牛的一种特殊形态。

出处:《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伏犀之兽,腾跃而飞”的描述,意指司马相如的文采如同伏犀之兽一般卓越。

同义词:独角犀、犀牛、神兽

反义词:无特殊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平庸之辈、凡夫俗子等。

相关词语:犀牛、独角兽、神兽、奇才、异能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由于“伏犀”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少见,网络上没有特别著名的与之相关的故事或典故。

造句:这位年轻科学家凭借其卓越的才华,被誉为当代的伏犀之才,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