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ēn

榛芜


拼音zhēn wú
注音ㄓㄣ ㄨˊ

繁体榛蕪

榛芜

词语解释

榛芜[ zhēn wú ]

⒈  草木丛杂。形容荒凉的景象。指丛杂的草木。烦琐累赘。梗塞,阻碍。自谦之词。比喻微贱,草味。荒废,衰微。

引证解释

⒈  草木丛杂。形容荒凉的景象。

《后汉书·荀彧传》:“今鑾驾旋軫, 东京 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
唐 王勃 《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林院榛芜,轩堂委寂。”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剪发延宾》:“叹 洛阳 倾圮榛芜,痛圣驾蒙尘骄虏。”

⒉  指丛杂的草木。

唐 元季川 《山中晚兴》诗:“华叶随风扬,珍条杂榛芜。”
徐特立 《公园设立管见》:“更用园丁数人,辟治当道的榛芜,及清洁林中道路,保护林中树木。”

⒊  烦琐累赘。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夫论史之烦省者,但当要其事有妄载,苦於榛芜,言有闕书,伤於简略,斯则可以。”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观 子长 此言,实有深鉴。其自撰《史记》,榛芜若此,岂所谓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乎?”

⒋  梗塞,阻碍。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
仇兆鳌 注:“榛芜,言道路梗塞。”
清 顾炎武 《将有远行作时犹全越(月)》诗:“长叹天地间,人区日榛芜。出门多蛇虎,局促守一隅。”

⒌  荒废,衰微。

明 张煌言 《乡荐经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抑自父兄之教不先,而孝弟其榛芜矣。”
清 侯方域 《书彭西园集后》:“其负盛名时,诗道榛芜,无人足以共切磨者。”

⒍  自谦之词。比喻微贱,草味。

唐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诗:“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元 柳贯 《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南唐 常侍六书学,凌轢 斯 邈 开榛芜。”

国语辞典

榛芜[ zhēn wú ]

⒈  杂草丛生。

晋·潘尼〈火赋〉:「榛芜既除,九野谧清。」
唐·王勃〈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林院榛芜,轩堂委寂。」

⒉  繁冗杂乱。

唐·刘知几《史通·卷九·烦省》:「夫论史之烦省者,但当要其事有妄载,苦于榛芜,言有阙书,伤于简略,斯则可矣。」

⒊  自谦之词。

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元·柳贯〈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南唐常侍六书学,凌轹斯邈开榛芜。」

分字解释


※ "榛芜"的意思解释、榛芜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榛芜”的意思:

“榛芜”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榛树和芜草,比喻荒乱或荒芜之地。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人迹罕至、草木茂盛的景象。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榛芜”条目解释如下:

榛芜(zēn wú):榛树与芜草。比喻荒凉、荒芜之地。

出处:

“榛芜”一词的出处较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原文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榛芜在道,草木成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同义词:

荒芜、荒野、榛莽、榛棘、草木茂盛之地

反义词:

繁华、繁盛、人烟稠密、草木凋零

相关词语:

榛树、芜草、草木、山林、荒野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榛芜”一词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并不常见,但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诗词中,它常被用来描绘荒凉、人迹罕至的景象。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荒野景象。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经过多年的战乱后,这片土地变得一片榛芜,曾经的繁华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