阒寂


拼音qù jì
注音ㄑㄨˋ ㄐ一ˋ

繁体闃寂

阒寂

词语解释

阒寂[ qù jì ]

⒈  寂静。

阒寂的原野。

quiet;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閴寂”。

⒉  静寂;宁静。

南朝 梁 江淹 《泣赋》:“闃寂以思,情绪留连。”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余独病卧兹邑,閴寂无人,伏枕十旬,闭门三月。”
明 张景 《飞丸记·全家配远》:“花市无声万户扃,閴寂虚堂静。”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竦听荒鸡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⒊  断绝;寂灭。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若夫日用闃寂,虽无取於錙銖,岁功宏达,谅有寄於衡石。”
古应芬 《民国十二年大元帅东征日记》:“居民流离远徙,烟火闃寂,祗闻刁斗森严与虫声而已。”

国语辞典

阒寂[ qù jí ]

⒈  寂静无声。

唐·韩偓〈曲江夜思〉诗:「林塘阒寂偏宜夜,烟火稀疏便似村。」

分字解释


※ "阒寂"的意思解释、阒寂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越来越多的古柏与苍松,越来越奇的山石和丛生蕨类,越来越深的阒寂和越来越浓郁的远古气息,表明他们离那个喧嚣杂乱的世界也越来越远。

2.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堕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AI解释


词语“阒寂”的意思:

“阒寂”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非常寂静、空旷、人烟稀少的地方,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寂静无声,空无一人。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阒寂”的解释为:“寂静,空旷无人。”

阒(qù):空,寂(jì):静。

出处:

“阒寂”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既见君子,乐只君子。伐木于斯,其则阒寂。”这里的“阒寂”形容的是一种寂静、空旷的景象。

同义词:

寂静、幽静、幽寂、荒凉、荒芜、空旷、冷清等。

反义词:

喧闹、热闹、繁华、熙熙攘攘等。

相关词语:

荒芜、冷落、孤寂、寂寥、空荡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阒寂”在网络故事中较少被提及,但可以想象在一些古代武侠小说或者玄幻小说中,可能会出现描述某座废弃的山庄、古寺等地方阒寂无声的情节。

用这个词语造句:

夜幕降临,这座荒废的庄园显得格外阒寂,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凄厉的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