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luò

经络


拼音jīng luò
注音ㄐ一ㄥ ㄌㄨㄛˋ

繁体經絡
词性名词

经络

词语解释

经络[ jīng luò ]

⒈  中医指人体内血气运行通路,包括主干和分支。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经落”。中医学名词。经脉和络脉。是人体中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联系全身的通路。经脉为纵行干线,络脉为横行分支。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孙络、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等。

《素问·三部九候论》:“血病身有痛者治经络。”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 唐 张守节 正义:“言经络下于三焦及膀胱也。”
明 宋濂 《医家十四经发挥序》:“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

⒉  比喻纵横。

宋 叶适 《烟霏楼记》:“碎坡丛岫,靡迆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

⒊  方言。诀窍;花样。

《何典》第二回:“形容鬼 也不懂打官司经络,茫茫无定见的。”
鲁迅 《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国语辞典

经络[ jīng luò ]

⒈  中医上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干和分支。

⒉  可供遵循的线索、窍门。

《海上花列传·第二回》:「头一埭到上海,陆里晓得白相个多花经络。」
《官场现形记·第三〇回》:「冒得官听了,心上寻思:『原来求差使有许多经络。』连忙谢了又谢。」

分字解释


※ "经络"的意思解释、经络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令三伏,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对各类冬春季容易好发疾病未病先防的有利时机。

2.春季运动不可少,记住三点很重要:户外经常去散步,促进消化有帮助;开阔之地放风筝,疏通经络好精神;平时多做健美操,调和气血体型好。

3.倘若强习,势必牵动三焦经络的病气,一发不可收拾。

4.指出暴怒伤肝,肝失调达而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气血上郁以致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诸窍不利而发生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或出现筋脉弛缓不收,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症。

5.蹬摩脚心一分钟:仰卧双足跟交替蹬摩脚心,使脚心感到温热。蹬摩脚心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有活经络、健脾胃、安心神等功效。

6.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7.春暖花开风光亮,春节养生护健康。踏青赏景心飞扬,散步锻炼疾病藏。伸伸懒腰精神棒,深深呼吸经络畅。祝愿君心乐观开朗,身体百炼成钢。

8.如果里面的肉馅白白的、像一根根经络,有可能是掺杂了淋巴、血脖肉。


AI解释


词语“经络”的意思: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概念,指的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经络的分支,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础。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经络”的解释较为简略,主要指人体内的通道系统,与气血运行相关。

出处:

“经络”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古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

同义词:

脉道、脉系、经隧、经络系统

反义词:

无特定的反义词,但与“经络”相对的概念可以是“气血逆乱”、“经络阻塞”等。

相关词语:

气血、穴位、推拿、针灸、经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关“经络”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联想到的是一些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的故事,如“针灸治好美国总统的头痛”等。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中医认为,通过打通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