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ǎng

长吏


拼音zhǎng lì
注音ㄓㄤˇ ㄌ一ˋ

繁体長吏

长吏

词语解释

长吏[ zhǎng lì ]

⒈  称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皆刑其长吏。——《史记·陈涉世家》

superior officer in county;

⒉  称地位较高的官员。

悦于长吏。——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superior officer;

引证解释

⒈  旧称地位较高的官员。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长吏隳官,贤士失志。”
《汉书·景帝纪》:“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长,大也;六百石位大夫。”
唐 陈鸿 《长恨歌传》:“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

⒉  指州县长官的辅佐。

《汉书·百官公卿表》:“﹝县﹞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唐 王维 《送缙云苗太守》诗:“手疏谢明王,腰章为长吏。”
《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会稽 长吏闻新太守将到,大发人夫,修治道路。”

国语辞典

长吏[ zhǎng lì ]

⒈  职官名。汉代官员享有六百石以上的爵禄称为「长吏」。亦用来指县吏。

《汉书·卷五·景帝纪》:「吏六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
《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分字解释


※ "长吏"的意思解释、长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长吏”的意思:

“长吏”是指地方行政机构的官员,通常指县以下的行政长官,即县令、县长或其下属官员。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长吏”并未作为独立条目出现,但可以从“长”和“吏”这两个字的解释中推断出“长吏”的含义。“长”字有官长、首领的意思,“吏”字指官吏。因此,“长吏”在这里指的是官长或官吏。

出处:

“长吏”作为一个词,并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复合词,用于描述官职。

同义词:

长官

官吏

官员

反义词:

平民

百姓

民众

相关词语:

长官

官府

知县

县令

衙门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长吏”是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并没有直接相关的现代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长吏的形象经常出现,如《水浒传》中描述了宋江在成为梁山好汉之前,曾是地方的“押司”(类似于长吏)。

用这个词语造句:

县长的弟弟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县城里的一名长吏,深受百姓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