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áodùn

茅盾


拼音máo dùn
注音ㄇㄠˊ ㄉㄨㄣˋ

茅盾

词语解释

⒈  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主编《小说月报》。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去日本。后与鲁迅等成立左联。建国后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并主编《人民文学》。著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集《白杨礼赞》等。有《茅盾全集》。

分字解释


※ "茅盾"的意思解释、茅盾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中国的报纸以显著地位刊登丁玲、茅盾等友人悼念她的文章.

2.1916年,茅盾进入商务印书馆,青年才俊,纵使不主动去惹草拈花,也会有蝶舞娥飞。

3.此时复杂的心情,恐怕连茅盾也写不出我的矛盾。

4.在命运的网里,人们的努力是不一定有怎样多的成效如所预期。可是这命运观又和自然派的命运论有些不同。这命运观里很含着奋斗不懈的精神。茅盾

5.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茅盾

6.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茅盾

7.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茅盾


AI解释


词语“茅盾”具有多重含义:

1. 意思:

指用茅草编织的盾牌,古代战争中常用。

指盾形的事物,比喻事物的矛盾或对立面。

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矛盾。

2.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茅盾”作为名词,解释为用茅草编织的盾牌。

3. 出处:

《说文解字》:“盾,守身器也。”

《周礼·地官·乡师》:“凡军事,用盾。”

4. 同义词:

盾牌、盾、甲盾、防御具

5. 反义词:

弓、箭、枪、炮(多指武器)

6. 相关词语:

军事、战争、防御、盾形、矛头、冲突

7.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用语中,“茅盾”有时被用来比喻两个人或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例如,某网友在讨论两个明星粉丝群体时,可能会说:“这两个群体之间的茅盾越来越严重了。”

8. 造句:

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茅盾和冲突,关键在于如何妥善解决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