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àngshì

上士


拼音shàng shì
注音ㄕㄤˋ ㄕˋ
词性名词

上士

词语解释

上士[ shàng shì ]

⒈  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sergeant first class;

⒉  指贤能之士。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

a person of virtue;

引证解释

⒈  道德高尚的人。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下官 程颐,别号 伊川,人许性天上士,自惭理学名儒。”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之十六:“上士守其中,下士劳其形。”

⒉  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

《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孙诒让 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
《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秦 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周书·辛昂传》:“六官建,入为司隶上士,袭爵 繁昌县公。世宗 初,授天官上士,加大都督。”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唯 周(北周 )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

⒊  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释氏要览·称谓》引《瑜珈论》:“无自利利他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⒋  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国语辞典

上士[ shàng shì ]

⒈  贤士。

《老子·第四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⒉  古代官阶。阶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

《周礼·天官·冢宰》:「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⒊  现行士官军阶的最高级,位在中士之上,少尉之下。

⒋  佛教用语。三士之一。指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追求佛道的大乘修行人。

德语Feldwebel (S, Mil)​

分字解释


※ "上士"的意思解释、上士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问话的是一个挂着上士警衔的警察,这个肥头胖耳的家伙不怀好意地看着李永唐,那神情就像是盯上猎物的响尾蛇。

2.在游击队的毁灭性火力面前,走在米勒上士后方的伪军,顿时大乱,各各屁滚尿流地往山下逃去,恨爹娘少生两条腿,巴不得马上跑出游击队的火力杀伤区,一时间只留下米勒上士一人,孤军奋战在平坦裸露的谷底。

3., 上士一看他们要开溜,自己这边还吃着亏,那里肯就此罢休,当即叫了一声:“兄弟,怎么着,占了便宜就像走?那我姚文勇这代理排长还当不当了?”。

4.我晋升你为上士,我的加利福尼亚男孩儿。


AI解释


词语“上士”的意思:

“上士”一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或者是官阶较高的士人。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用来形容某人道德修养高或者地位尊贵。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上士”的解释为:“上,高也。士,事也。上士,谓高才之人也。”

出处:

“上士”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它源于古代的士阶层,即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在《论语》等经典著作中,多次提到“上士”的概念。

同义词:

高士

上贤

士君子

反义词:

下士

庸才

败类

相关词语:

士大夫

士林

士子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上士”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常常与古代的贤士、名士相关联。例如,古代的“孔融让梨”故事中,孔融就是一个被后人尊为“上士”的贤士。

造句:

这位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品德,被誉为当代的“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