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shēng

三牲


拼音sān shēng
注音ㄙㄢ ㄕㄥ

三牲

词语解释

三牲[ sān shēng ]

⒈  古时祭祀用的供品,分大三牲(猪、牛、羊)和小三牲(鸡、鸭、鱼)两种。

the sacrifice (pigs,sheep and cows);

引证解释

⒈  牛、羊、豕。俗谓大三牲。

《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为孝也。”
邢昺 疏:“三牲,牛、羊、豕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太牢三牲,曷能济焉!”
宋 司马光 《送巢县崔尉》诗:“何必羞三牲,然后称甘旨。”
明 无名氏 《寻亲记·劝勉》:“问寝承颜,难效三牲之养。”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哪一乡缺雨,就备着三牲祭礼,打着锣鼓,放着鞭炮,抬着一个瓶子,来迎龙王。”

⒉  猪、鱼、鸡。俗谓小三牲。

唐 韩愈 《李君墓志铭》:“五穀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
此三牲指猪、鱼、鸡。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湘潭 韶山 地方议决客来吃三牲,即只吃鸡、鱼、猪。”

⒊  道教谓麞、鹿、麂为玉署三牲。

宋 陶穀 《清异录·玉署三牲》:“道家流书,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

国语辞典

三牲[ sān shēng ]

⒈  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豕三种牺牲。

《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宋·邢昺·疏:「三牲,牛、羊、豕也。」
《抱朴子·内篇·道意》:「太牢三牲,曷为济焉!」

⒉  俗称为鸡、鱼、豕。

唐·韩愈〈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

分字解释


※ "三牲"的意思解释、三牲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三牲”的意思:

“三牲”是指古代祭祀时常用的三种牲畜,通常指牛、羊、猪。在古代中国,三牲是重要的祭品之一,象征着对神灵的尊敬和虔诚。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三牲”并没有单独的词条,但可以从其组成字义来理解。牛、羊、猪在古代都是重要的肉类来源,被用来祭祀神灵或作为重要的宴请用。

出处:

“三牲”这一概念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有关于祭祀的记载,提到了牛、羊、猪三种牲畜。

同义词:

三牲六畜(包括牛、羊、猪及其他牲畜)

三牲之祭

祭牲

反义词:

无牲

空祭

相关词语:

祭祀

祭品

祀神

宗庙

祭坛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三牲”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常常与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礼仪有关。例如,一些古代神话或民间传说中可能会提到皇帝或贵族进行祭祀活动时,会献上三牲以示敬意。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三牲来祭祖,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