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óujiǎo

游徼


拼音yóu jiǎo
注音一ㄡˊ ㄐ一ㄠˇ

繁体遊徼

游徼

词语解释

游徼[ yóu jiǎo ]

⒈  秦汉时乡官名。负责巡查盗贼。秦置,汉至南北朝多沿置,后废。

⒉  巡游。

引证解释

⒈  秦 汉 时乡官名。负责巡查盗贼。 秦 置, 汉 至 南北朝 多沿置,后废。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游徼徼循禁贼盗。”
《东观汉记·郑均传》:“兄 仲 为县游徼,颇受礼遗, 均 数諫止。”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汉 曰三老,曰嗇夫,曰游徼,皆赐爵同于乡遂之官。”

⒉  巡游。

《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十年》:“无事则泛舟长 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
《明史·常遇春传》:“汉 军出 江 游徼, 遇春 击之,皆反走,乘胜取 江州。”

⒊  指游击的小部队。徼,通“邀”,截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更选精鋭为游徼,乘间掠零骑,扰耕牧,更番叠出,以俟窾会。”
1. 古代乡官。 秦 始置,掌一乡的巡察缉捕。两 汉 至 南北朝 多沿置不改,后废。 《古谣谚·刘圣公宾客醉歌》引《后汉书·刘玄传》 唐 李贤 注:“《续汉书》曰:时 圣公 聚客,家有酒,请游徼饮,宾客醉歌,言:‘朝亨两都尉,游徼后来,用调羹味。’游徼大怒,缚捶数百。”
《后汉书》作“游徼”。 茗荪 《地方自治博议》:“又 汉 制: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嗇夫,游徼。”

⒋  指担任巡逻任务的官员或兵卒。

宋 杨侃 《皇畿赋》:“城皇之外,游徼四布。”
原注:“京城四面,巡检各一人。”
宋 秦观 《盗贼策中》:“自陛下即位以来……而郡县之閒枹皷或惊,游徼旁午,未见休已者,何也?”

⒌  犹巡逻。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 秦 官,掌徼循京师”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所谓游徼,徼循禁备盗贼也。”
《明史·王直传》:“宜敕沿边守臣,发兵游徼,有警则入保,无事则力耕。”

国语辞典

游徼[ yóu jiǎo ]

⒈  职官名。秦朝时设置,掌管一乡察捕盗贼。两汉至南北朝多沿置,后废之。

《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分字解释


※ "游徼"的意思解释、游徼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游徼”的意思:

“游徼”指巡游边境或巡逻边防的官吏,也泛指巡视、巡逻的人。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游,巡行也。徼,边塞也。游徼,谓巡逻边境之官。”

出处:

“游徼”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同义词:

巡边官、巡徼使、巡守、巡逻吏等。

反义词: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但可以相对的词语有:守备松懈、疏于巡视等。

相关词语:

巡守、巡防、巡逻、守边、戌守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没有特定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游徼”直接相关,但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的边境防御和巡视的故事,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单骑赴会”,巡逻边疆的情景。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游徼们肩负着保卫国家边疆的重任,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巡逻,以确保边疆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