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ín shí
注音ㄇ一ㄣˊ ㄕˊ
⒈ 人民的食粮。
⒈ 人民的食粮。
引《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
《汉书·文帝纪》:“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晋 束晳 《补亡诗·华黍》:“稸我王委,充我民食。”
⒈ 人民的食粮。
引《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1.中华文明最著名的有关农耕的传说,当属人文始祖之一的神农氏了,相传他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是中国农业的鼻祖。
词语“民食”的意思:
“民食”指的是民众的食物,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所消费的食物和粮食。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食”字有多种解释,包括食物、吃、养等意。而“民食”则可理解为民众所吃的食物。
出处:
“民食”一词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它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用以表达国家或政府对民众生活水平的关注。
同义词:
民食粮
民以食为天
粮食
食物
反义词:
空腹
饥饿
相关词语:
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
饥荒
粮仓
食品安全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民以食为天”,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一种观念,认为民众的生活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的充足与否。这个观念反映了民众对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视。
造句: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食问题,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确保粮食安全,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