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补


拼音yí bǔ
注音一ˊ ㄅㄨˇ

繁体遺補

遗补

词语解释

遗补[ yí bǔ ]

⒈  唐代拾遗、补阙同是谏官,因其职掌相同,故并称之。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拾遗、补阙同是谏官,因其职掌相同,故并称之。

唐 白居易 《大官乏人策》:“丞郎给舍之材,选於御史遗补郎官。”
宋 田锡 《论军国机要朝廷大体》:“给諫既不敢违上旨,遗补又不敢贡直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唐 人称拾遗、补闕曰遗补。”

分字解释


※ "遗补"的意思解释、遗补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还有余票或观博还未过瘾的游客,不妨抓住这最后的几天时间,拾遗补缺,为自己的世博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2., 本文立足于对我省财政转移支付建立过程的剖析,力图构建出一个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规范的模式,希望能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起到举一反三、拾遗补缺的作用。

3.本德谈到他在创作中如何确定一个人的形像时说道:“艺术必须为科学拾遗补阙的要点在于,你会发现一种不对称,这一面与那一面略有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对称,形成这个人的独特性,也产生了他发育变化的特征。”。

4.工作中,人人都能积极改变自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人人都能拾遗补缺,主动发挥好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好干,才能干好。

5.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编辑,一生致力于辞书的编辑出版,退休后还一直在做拾遗补阙的工作。

6.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编辑,一生致力于辞书的编辑出版,退休后还一直在做拾遗补阙的工作。


AI解释


词语“遗补”的意思:

“遗补”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遗漏的事或物加以补充。它通常用于描述在某个过程中因为疏忽或忘记而未处理的事项后来得到了补充处理。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遗补”的解释可能涉及字义和用法的描述,但由于《康熙字典》并未提供具体的电子版全文,无法提供确切的解释。但根据字面理解,“遗”字通常指遗失、遗漏,“补”字指补充、弥补,结合起来,“遗补”应指对遗漏的事物进行补充。

出处:

“遗补”作为一个词语,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是通过“遗”和“补”两个字的组合使用而形成的。

同义词:

补遗

补漏

弥补

补缺

反义词:

遗漏

疏忽

忽视

漏网之鱼

相关词语:

遗漏

补充

弥合

补救

拾遗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遗补”这个词语比较书面化,它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但可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在工作中或者学习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遇到需要“遗补”的情况,从而引发一些趣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工作中,他细心负责,总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遗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