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察

词语解释
京察[ jīng chá ]
⒈ 明清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明代每六年举行一次。清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
引证解释
⒈ 明 清 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 明 代每六年举行一次。 清 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参阅《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
引《明史·选举志三》:“考察之法,京官六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閒往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
《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这位 淮安府 乃是翰林出身,放过一任学臺,后来又考取御史,补授御史,京察一等放出来的。”
国语辞典
京察[ jīng chá ]
⒈ 旧时定期考核京城官吏的制度。如明代每六年考核一次,清代则三年一次。
引《明史·卷七一·选举志三》:「考察之法,京官六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闲住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
分字解释
※ "京察"的意思解释、京察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京察”的意思:
“京察”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官员考核制度,主要针对在京的官员进行。这一制度始于明朝,至清朝时期仍然存在。京察的目的是对官员的政绩、品德等进行考核,以决定官员的升迁和去留。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京察”的解释为:“京察,考京官之政绩也。明清之际,京官每三年一考,以定其去留。”
出处:
“京察”制度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中期,由于官员腐败严重,皇帝为了整顿朝政,开始实行京察制度。
同义词:
京察制度
京官考核
京官考绩
反义词:
不察
弃置
放任
相关词语:
考绩
考核
官制
官场
升迁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京察”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一个与官员考核相关的成语——“察言观色”。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官员在考核过程中,需要观察官员的言行举止,以判断其品德和能力。
用这个词语造句:
清代的京察制度,使得许多官员为了保住官位,不得不兢兢业业地为民服务,以期在考核中脱颖而出。
相关词语
- jǐng chá警察
- jīng chá精察
- jué chá觉察
- jiān chá监察
- jīng dū京都
- nán jīng南京
- kān chá勘察
- chá lǐ jīn察里津
- shì chá视察
- chá zhào察照
- běi jīng北京
- dòng chá洞察
- jīng guān京官
- jié chá节察
- dōng jīng东京
- chá kàn察看
- jìn jīng进京
- xún chá巡察
- jìng chá镜察
- jīng chá京察
- jīng chá京察
- guān chá观察
- rén mín jǐng chá人民警察
- kǎo chá考察
- tàn chá探察
- jiǎn chá检察
- jīng lǐ京里
- zhēn chá侦察
- tǐ chá体察
- chá jué察觉
- lǐ chá理察
- dū chá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