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zào

织造


拼音zhī zào
注音ㄓ ㄗㄠˋ

繁体織造
词性动词
港台梭織

织造

词语解释

织造[ zhī zào ]

⒈  织作绸、布、呢绒等之总称。亦借指纺织工业。

⒉  官名。明清两代于南京、杭州、苏州各地设立专局,掌管织造各项丝织品,供皇室之用。明于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清沿用此制,但不用宦官,改用内务府人员,称织造。

引证解释

⒈  织作绸、布、呢绒等之总称。亦借指纺织工业。

孙中山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

⒉  官名。 明 清 两代于 南京、杭州、苏州 各地设立专局,掌管织造各项丝织品,供皇室之用。 明 于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 清 沿用此制,但不用宦官,改用内务府人员,称织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明世宗 命内臣 苏 杭 织造,大学士 杨廷和 曰:‘歷考 洪武、永乐,下及 天顺,并无此,有之惟 成 弘 间一行耳,可谓织造为累朝故事乎?’”
胡适 《<红楼梦>考证》二:“他的父亲 曹玺 做了二十一年的 江宁 织造, 曹寅 自己做了四年的 苏州 织造,做了二十一年的 江宁 织造,同时又兼做了四次的 两淮 巡盐御史。”

国语辞典

织造[ zhī zào ]

⒈  职官名。明清时设于江宁、苏州、杭州,掌理织造皇室各项衣料等事。

分字解释


※ "织造"的意思解释、织造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织造平纹织物时,纱线可以稀疏地或紧密地排列,每10厘米中的经纱根数和纬纱根数可以相同,也可以有较大的差异。

2.记者看到,展览馆展示的蚕匾、上蔟等白花花的蚕茧、手工缫丝器及手拉的织绸机,这些陈旧简陋的机器,曾织造出瑰丽的东方丝绸。

3.据了解,除染整业必需的化工原料大幅涨价之外,工艺品企业所需的树脂原料涨幅也不小,服装业化纤布、织造必需的绦纶纱等价格也小有上涨。

4.这种面料轻薄透明,织造细密,色彩瑰丽。

5.金陵雨花石,质佳量丰,设在这里的曹家江宁织造署,钟鸣鼎食,诗礼簪缨,是不可没有珍藏的雨花石佳品作为厅堂摆设的。

6.那小草的色彩五光十色,一片一片连起来,赛过巧手织造的花毯,活生生,自然而又调和。

7.记者看到,展览馆展示的蚕匾、上蔟等白花花的蚕茧、手工缫丝器及手拉的织绸机,这些陈旧简陋的机器,曾织造出瑰丽的东方丝绸。

8.开口运动和打纬运动会引起在一个织造循环内的经纱张力波动.

9.目前尽管织造开机率勉强稳定,但是购买力没有起色,经销商、织造厂、加弹企业都普遍持谨慎态度。

10.刘补遗!就是那一个以一幅绣像发迹,现任苏杭织造局的刘补遗?


AI解释


词语“织造”的意思:

“织造”指用纱、线等材料通过编织工艺制作成布匹或物品。在古代,主要指织布这一行业,也泛指各种编织活动。在现代,除了织布外,也指通过其他方式将各种材料组合成某种有形的物品。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织造”的解释是:“织,编丝为布也。造,制也。”即编织丝线制成布,制造。

出处:

“织造”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出处难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后来的文献中屡见不鲜。

同义词:

编织、纺纱、织布、织就等。

反义词:

拆解、破碎、断裂等。

相关词语:

纺织、织机、织女、绸缎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织造”的一个网络故事是关于织女的故事。相传织女是天上的一位仙女,擅长织布。她用天上的云彩织成了美丽的绸缎,受到众神的喜爱。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织造技艺的崇拜和赞美。

用这个词语造句:

她是一位织造高手,能用五彩的丝线编织出美丽的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