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ōngěr

充耳


拼音chōng ěr
注音ㄔㄨㄥ ㄦˇ

充耳

词语解释

充耳[ chōng ěr ]

⒈  塞住耳朵。

⒉  指声音充满耳朵。

⒊  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引证解释

⒈  塞住耳朵。

《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郑玄 笺:“充耳,塞耳也。言 卫 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
《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
清 钱谦益 《吴士熙授承德郎制》:“昔 有宋 青溪 盗发,比疆连壤,褎如充耳。”

⒉  指声音充满耳朵。

许地山 《七宝池上底乡思》:“你岂不闻这里有等等妙音充耳;岂不见这里有等等庄严宝相?”

⒊  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毛 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清 王夫之 《诗经稗疏·小雅》:“充耳者,瑱也,冕之饰也。”

国语辞典

充耳[ chōng ěr ]

⒈  塞住耳朵。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

⒉  古冠冕旁的瑱玉,因其下垂及耳,故称为「充耳」。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分字解释


※ "充耳"的意思解释、充耳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想当初我这个做姐姐的叫弟弟去干啥他就干啥,可如今即将上二年级的他对我说的话却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了。

2.总之,让我们以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和他们相处,对于他们关于我们的所有议论,赞扬,谴责,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闻,连想也不去想。尼采

3.清政府确已不堪救药,对各种警劝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仍要大权独揽,结果便是众叛亲离,真正“动摇国本”,最终垮台。

4.在马来西亚,劳工仲介人对女佣工受到迫害待遇的控诉和返家的祈求也充耳不闻。

5.但政府对他们的担忧充耳不闻。

6.你就像那充耳不闻群众呼声的人大代表!

7.弟弟充耳不闻的倨傲态度,令母亲伤透了心。

8.伊丽莎白试图充耳不闻,但是,禁不住想到达西对她家的反对是正当的。

9.我已经一再劝告他,他却总是充耳不闻,实在令人生气。

10.他常自作主张地留下它所喜欢的东西。而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