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án

寒衣


拼音hán yī
注音ㄏㄢˊ 一
词性名词


寒衣

词语解释

寒衣[ hán yī ]

⒈  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就居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winter clothing;

引证解释

⒈  御寒的衣服。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九:“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唐 梁洽 《金剪刀赋》:“及其春服既成,寒衣欲替。”
金 元好问 《望归吟》:“北风吹沙杂飞雪,弓弦有声冻欲折。寒衣昨夜 洛阳 来,肠断空闺擣秋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慰劳总会在征募寒衣。”

⒉  即冥衣。多用纸制作。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綵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綵帛作成冠带衣履,於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⒊  指十月初一祭扫之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凡佳辰令节,寒食、寒衣皆拜,设时食。”

⒋  谓因衣服单薄而受寒。

《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长夏,起於秋,禁寒饮食寒衣。”

国语辞典

寒衣[ hán yī ]

⒈  冬日御寒的衣服。

北周·庾信〈咏画屏风〉诗二五首之一一:「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
唐·梁洽〈金翦刀赋〉:「春服既裁,寒衣欲替。」

⒉  北平风俗在十月一日祭祖时所焚的纸制衣服。

英语winter clothing

法语vêtement d'hiver

分字解释


※ "寒衣"的意思解释、寒衣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霜降到了,我用快乐做花绒,幸福做外表,好运做内胆,祝福做针线,为你做了一件防寒衣,希望你穿上它之后,能够抵御霜降的寒冷,冬季的风雪,霜降快乐!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气温加速降,花木次第开。天高云淡淡,气爽风习习。短信传情至,寒衣备好无?月明风清夜,北雁南飞时。祝福集千言,问候抵万金。

4.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5.芒种到来讲究多,听我给你说一说。天气炎热易出汗,衣服勤洗又勤换。御寒衣服莫收藏,天气反复易受凉。绣带飘飘送花神,富丽堂皇又一年!

6.农历十月一号送寒衣,人们要在那天把暖和的衣服寄给在另一个世界的祖先,让他们温暖过冬。


AI解释


词语“寒衣”的意思:

寒衣指的是用来抵御寒冷的衣物,通常指在寒冷季节穿的保暖服装。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寒衣”的解释可能涉及衣物保暖的意义,但具体解释需要查阅原文,以下为大致含义:

寒衣:指寒冷天气穿的衣物,用以防寒。

出处:

“寒衣”作为一个成语,出处不详,但在古文中常见,可能源自于对寒冷天气中穿着的衣物的一般描述。

同义词:

冷衣、冬衣、棉衣、保暖衣

反义词:

短衣、单衣

相关词语:

防寒、取暖、羽绒服、毛衣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寒衣”这个词语本身并没有特别著名的故事或典故,但在民间传说中,可能会出现在一些与冬天、保暖相关的故事中,比如描述人们如何制作寒衣来度过严寒的冬天。

网络故事或典故举例:

在网络上,可能会有一些关于农村或者贫困地区的人们冬天穿不上足够的寒衣,因而受到寒冷侵袭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社会对于贫困人群的关注和关怀。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王大妈提前准备好了几件厚实的寒衣,确保家人不会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