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ǎi

百司


拼音bǎi sī
注音ㄅㄞˇ ㄙ

百司

词语解释

百司[ bǎi sī ]

⒈  大臣,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

百司惴恐,多患 若之。——《明史·海瑞传》

officials under ministers and princes in ancient China;

引证解释

⒈  即百官。参见“百官”。

《书·立政》:“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於贵宗,等惠於百司。”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类以聚於朝廷,则百司庶物,无不得其人也。”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贤者久任,不贤者速去,久之,使百司庶府尽皆得人。”

⒉  指官员。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四折:“从头儿覰这百司,那里有这等冷鼻凹的文章士。”

国语辞典

百司[ bǎi sī ]

⒈  各种执管政事的大臣、官员。

《书经·立政》:「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
《文选·沈约·恩幸传论》:「空置百司,权不外假。」

分字解释


※ "百司"的意思解释、百司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百司”的意思:

“百司”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各种官府和官员的统称,泛指众多的官署和官员。它多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机构体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百司”的解释为:“百官之总称也。百,多也;司,官也。”这里的解释与词语的实际意义相符,强调了“百司”的广泛性和总称性。

出处:

“百司”一词的出处并不特指某一部具体文献,而是在古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如《左传》、《史记》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出现。

同义词:

百官

官僚

百僚

百府

反义词:

无官

无吏

百姓(相对于官员的百姓)

相关词语:

官署

官员

政府机构

行政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文化中,“百司”一词并没有特别著名的故事或典故,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或电视剧中,可能会以“百司”来指代古代的官僚体系。

用这个词语造句:

皇帝在金銮殿上,召集百司商议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