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oxiào

报效


拼音bào xiào
注音ㄅㄠˋ ㄒ一ㄠˋ

繁体報效
词性动词

报效

词语解释

报效[ bào xiào ]

⒈  为报恩而效力。

洗心改过,粉骨报效。——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

render service to repay sb.'s kindness;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报効”。

⒉  报恩效力;酬谢。

《后汉书·乐恢传》:“﹝ 乐恢 ﹞上书辞谢曰:‘仍受厚恩无以报效。’”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虽蒙 句践 礼,竟不闻报效。”
《水浒传》第二五回:“西门庆 道:‘ 九叔 记心,不可泄漏,改日别有报效。’”
《红楼梦》第四回:“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三幕:“将来国家需要你,总要有好的身体才能够报效国家。”

⒊  旧指以财物奉献官府、上司。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及 乾隆 豫 工 川 运,则承平日久,人思报効,每次皆千万以外,然实不抵一次普免之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十一年, 广东 奸民 李光照 覬覦富贵,具呈内务府,请报効木植,重修 淀园。”
《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上紧把银子--该报效的,该孝敬的--早些送进去。”
巴金 《灭亡》第二二章:“结果商会会长报效了二十万元军饷,买回了自己底自由。”

国语辞典

报效[ bào xiào ]

⒈  为报答对方恩情而效力。

《西游记·第三〇回》:「想老沙跟我师父一场,也没寸功报效。」
《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⒉  贡献一己的力量给国家,以为效命。《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将来学成之后,可以报效朝廷。」

《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若肯留在帐下效力,你也可以借此报效朝廷。」

⒊  以钱财贿赂他人。

《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上紧把银子该报效的,该孝敬的,早些送进去。倘或出了缺,黑大叔在里头,就好替你招呼。」

分字解释


※ "报效"的意思解释、报效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要求学生志存高远,报效祖国。

2.真心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同学,让诚信遍布学校的每个角落,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拒绝考试作弊等不良习气,让诚信扎根我们的心灵,铭记国旗下的誓言: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中科集团的宗旨是通过我们的智慧和劳动服务社会,回报股东,报效祖国。

4.抗战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上了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的革命道路。

5.为了学好知识,报效祖国,他在国外留学时,废寝忘食,分秒必争。

6.晚辈惭愧啊,竹村先生高瞻远瞩,晚辈愿附骥之尾,以报效乡梓!哈哈。

7.报效祖国有多样的方式。这些人在这里辛苦劳作,奉献了青春年华和幸福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地与世隔绝,抛妻弃子。比起战场上慷慨杀敌,这同样是一种牺牲,一种默默无声但却同样悲壮的牺牲。老猪

8.为了学好知识,报效祖国,他在国外留学时,废寝忘食,分秒必争。

9., 做强者,战自卑;攀高峰,胜逆境;增才干,永学习;报效祖国为人民。

10.年老的父亲老泪纵横地拉着儿子的手嘱咐儿子要努力报效祖国。


AI解释


词语“报效”的意思:

“报效”是指对国家、组织或个人给予的恩惠或帮助给予回报,多用于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之情,愿意为其效力或做出贡献。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报”字条下有“报效”一词,解释为“报恩以效忠”。

出处:

“报效”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为“吾欲报汉王之德,效命于天下”。

同义词:

效忠、效力、尽忠、献身

反义词:

背叛、忘恩负义、不忠

相关词语:

感恩、报答、效力、尽忠职守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报效”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为著名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报效刘备的故事。关羽在刘备失势后,仍然忠诚于他,为了报效刘备,不惜冒险穿越五关斩六将,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为了报效祖国,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国防事业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