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ǎnquè

扁鹊


拼音biǎn què
注音ㄅ一ㄢˇ ㄑㄩㄝˋ

繁体扁鵲

扁鹊

词语解释

扁鹊[ biǎn què ]

⒈  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人。

(鄚,现河北省任丘县境内),医术高明,故人们就上古名医扁鹊之名称呼他。

Bianque;

引证解释

⒈  战国 时名医。原名 秦越人,渤海郡 鄚 (今 河北省 任丘市 北)人。一说家于 卢国 (今 山东省 长清县 南),故又称 卢医。学医于 长桑君,医道精湛,擅长各科,行医时“随俗为变”,在 赵 为“带下医”,至 周 为“耳目痹医”,入 秦 为“小儿医”,名闻天下。 秦 太医令 李醯 自知医术不如 扁鹊,使人刺杀之。 《汉书·艺文志》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不传。 《史记》有传。

国语辞典

扁鹊[ biǎn què ]

⒈  春秋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唯《史记》所载扁鹊故事,则非一人,而以扁鹊为良医的代称。因居于卢国,故也称为「卢医」。

《列子·汤问》:「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文选·枚乘·七发》:「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

分字解释


※ "扁鹊"的意思解释、扁鹊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一命呜呼呢?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2.扁鹊发现蔡桓公已是病入膏肓,便逃往秦国去了。

3.假如当初蔡桓公能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一命呜呼呢?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4.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5.只见她杏黄色衣衫,淡绿色腰带,肩头斜背鹿皮药囊,腰间大大小小七八个各色香囊,唇白齿红、娇小艳丽,一派昂然自若的潇洒风范,正是医仙子贾扁鹊。

6.病有六不治:骄怒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扁鹊

7.皇甫谧是与孔子、扁鹊齐名的针灸大师,在医学界被誉为针灸鼻祖。

8.扁鹊发现蔡桓公已是病入膏肓,便逃往秦国去了。

9.假如当初蔡桓公能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一命呜呼呢?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AI解释


词语“扁鹊”的意思:

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指的是擅长医术的人。在现代汉语中,“扁鹊”也常用来比喻医术高明或医德高尚的医生。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关于“扁鹊”的解释为:“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人,医术高明,有‘神医’之称。”

出处:

扁鹊的生平事迹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

同义词:

神医、良医、妙手回春

反义词:

庸医、无医、医术不精

相关词语:

扁鹊三连、望闻问切、治病救人、悬壶济世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扁鹊三连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梗,指的是“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的三段对话:“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在肠胃,不治将益深”。这个梗常用来调侃某人问题初现时未及时处理,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用这个词语造句:

这位老中医的医术真是高明,堪称当代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