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āntún

边屯


拼音biān tún
注音ㄅ一ㄢ ㄊㄨㄣˊ

繁体邊屯

边屯

词语解释

边屯[ biān tún ]

⒈  亦作“邉屯”。

⒉  指戍边屯田。

⒊  指戍边屯田的军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邉屯”。

⒉  指戍边屯田。

《后汉书·杨终传》:“帝从之,听还徙者,悉罢边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八:“吴 以草创之国,信不坚固,边屯守将,皆质其妻子,名曰保质。”
宋 秦观 《边防上》:“边屯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閭。”
明 张居正 《答某巡抚》:“辱示大疏,俱於边屯切要,已下所司,次第题覆。”

⒊  指戍边屯田的军队。

《后汉书·班超传》:“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
宋 朱熹 《送张彦辅赴阙》诗:“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
明 孙传庭 《辞剿饷借充盐本疏》:“臣查兵部原派臣应统兵一万,今臣募练兵数合边屯计之,约一万五千餘。”

分字解释


※ "边屯"的意思解释、边屯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边屯”的意思:

“边屯”是指古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屯田,即政府为了巩固边防、开发边疆而组织军队或移民在边疆地区开垦土地、建立屯田,以供应军需和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关于“边屯”的解释为:“边屯,边地之屯田也。谓边地之田,皆屯田也。”

出处:

“边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书·食货志》中,是古代中国屯田制度的一种形式。

同义词:

边戍、边耕、边耕屯、边耕戍

反义词:

内耕、内屯

相关词语:

屯田制、边疆、边防、移民、开垦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边屯”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边疆屯田的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边疆屯田以巩固边防的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加强边防,我国古代实行了边屯政策,使得边疆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