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àn

避难


拼音bì nàn
注音ㄅ一ˋ ㄋㄢˋ

繁体避難
词性动词


避难

词语解释

避难[ bì nàn ]

⒈  逃离战争或动乱不安的地方。

take refuge;

⒉  寻求庇护所。

seek asylum;

引证解释

⒈  谓躲避灾难或迫害。

《韩非子·说林上》:“庆封 为乱於 齐 而欲走 越,其族人曰:‘ 晋 近,奚不之 晋 ?’ 庆封 曰:‘ 越 远,利以避难。’”
《三国志·魏志·袁涣传》:“遭天下乱,避难 交州。”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这的是我避难的机谋,趓灾的见识。”
机灵 《香雪海·感激与祝愿》:“我正在 香港 政治避难,并参与筹备 香港 《文汇报》的创刊。”

⒉  谓避开困难。

《孔子家语·屈节》:“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其守官恭慎举职,其朝献奉父命不避难。”
《元史·良吏传一·卜天璋》:“天璋 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戴裔煊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二编第六章四:“客贩钞盐,趋易而避难。”

国语辞典

避难[ bì nàn ]

⒈  逃避灾难或迫害。

《三国演义·第一〇回》:「嵩自陈留避难,隐居瑯琊。」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时多失意之人,安知其不因避难而来此地?」

避乱 避秦 逃亡 亡命

分字解释


※ "避难"的意思解释、避难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联合国官员说以色列的轰炸已经袭击了联合国建筑在加沙城,上百的人们从战斗中寻找避难所。

2.如果整改措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整改行动避重就轻、避难就易,那么不仅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兑现承诺,而且影响党员干部的形象和广大官兵的信心。

3.在20世纪初十多年的南极探险中,阿蒙森上校、斯科特上校和沙克尔顿爵士都身穿巴宝莉服装,并曾在巴宝莉帐篷中藏身避难。

4.追求道德完美其实正是避难者选择逃离的原因,这种追求把政治上受迫害者与其原来所在国的政治上随波逐流者和罪犯区分开来。赫塔·米勒

5.天行:童心说,童博可能出其不意攻击龙泽山庄,让我们首尾难以兼顾,他要我们立刻去御剑山庄避难!

6.这名逃至东莞避难的皇姑就凭着从皇宫里带出绸带,与皇侄相认了。

7.期间,路灯、号志灯不会管制,捷运、台铁、高铁及航空会正常行驶,而到站的旅客必须配合疏散避难,高速公路、高架道路只准下不准上。

8.吉尔吉斯坦抗拒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强大压力,在安集延市屠杀事件中援救了439名的难民,而罗马尼亚也给他们提供了暂时的避难所。

9.如果避难就易,有选择地解决问题,就不能说作风转变了。

10.大白鲨很少进入巨藻丛,而海豹把海藻当作避难所来逃避大白鲨血盆大口。


AI解释


词语“避难”的意思:

避难,指为了避免灾祸、战乱或其他危险而到安全的地方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避难”的解释为:避,回避;难,灾难。指避免灾难而逃到安全的地方。

出处:

“避难”一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如《诗经》中的“避其难兮,不可留”,即表达避难的意思。

同义词:

躲避、逃难、避祸、避害、避世、逃亡等。

反义词:

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等。

相关词语:

避难所、避难地、避难所、难民、逃难者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避难一词在网络故事中,常与战争、灾难等背景相关。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家庭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避难所。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寻求生存和希望的勇气。

造句:

在地震发生时,居民们纷纷涌向避难所,以躲避可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