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

词语解释
兵法[ bīng fǎ ]
⒈ 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
例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三国演义》
英military tactics; art of war;
⒉ 指《孙子兵法》故兵法忌之。(兵法,指《孙子兵法》。)——《资治通鉴》
引证解释
⒈ 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
引《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孙子·形》:“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这是我们的传统兵法--‘水淹六军’。”
⒉ 兵书。 建 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百餘,士尽死,无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人无返意也。’”
引《汉书·艺文志》:“汉 兴, 张良、韩信 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山农刺时》:“﹝ 王冕 ﹞少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
特指《孙子》。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军正 閎 、长史 安 曰:‘不然。 《兵法》:“小敌之坚,大敌擒也。”
国语辞典
兵法[ bīng fǎ ]
⒈ 练兵和作战的方法、策略,如同今日的军事学。
引《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
近兵书 战术
英语art of war, military strategy and tactics
德语Kriegskunst (S), Militärstrategie
法语l'Art de la guerre
分字解释
※ "兵法"的意思解释、兵法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不但发现势的存在,而且强调其变化性,把书道直接与兵法联系在一起。
2.兵不厌诈,诈败佯输也是一种兵法谋略,兵家只需要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3.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敌人的了解将决定战争的一切。
4.孙子兵法曾经说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5.如果你看过孙子兵法就是知道什么是兵不厌诈。
6.其娴熟兵法,驰骋疆场,每逢重大战事,必携幼帝御驾亲征,史家称赞她“指挥三军,赏罚信明,将士无不用命”。
7.无道门的吴道沉吟了片刻说道:兵法里说,战斗的胜负是靠着士兵的士气的。
8.孙子兵法跟狼子兵法真没太大差别。比如说,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等。这些都是狼的拿手好戏,是条狼就会。
9.在南面不远处的一个小山丘上,竹中重治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他诧异着一个小小的足轻,怎么会灵活运用着拔帜易帜的兵法。
10.,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老夫以为,此乃兵法之精髓!
AI解释
词语“兵法”的意思:
“兵法”是指关于用兵作战的法则、策略和理论。它通常指的是古代军事家总结的军事原则和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实践。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关于“兵法”的解释可能包括其军事原则、战术策略等,但具体内容需要查阅原典。
出处:
“兵法”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见于《孙子兵法》,这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家圣典”。
同义词:
军法
战法
兵书
武略
反义词:
草率
混乱
无序
相关词语:
战略
战术
军事
军事家
武器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孙子在帮助吴王争霸时,强调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是取胜的关键。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许多军事家都研究过《孙子兵法》,他们从中汲取了许多兵法智慧,以指导自己的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相关词语
- zhí fǎ执法
- zhèng fǎ政法
- zhǐ fǎ指法
- xiù yī zhí fǎ绣衣执法
- shí tǐ fǎ实体法
- sī fǎ司法
- zhì fǎ置法
- fǎ shī法师
- zhì fǎ智法
- huà shēn fǎ化身法
- fǎ rén法人
- mín bīng民兵
- suàn fǎ算法
- fǎ guī法规
- wú fǎ wú tiān无法无天
- yòng fǎ用法
- fǎ tíng法庭
- fǎ huì法会
- qiāng fǎ枪法
- dìng shēn fǎ定身法
- bù fǎ不法
- shēng bīng声兵
- xīng bīng兴兵
- cháng píng fǎ常平法
- shuì fǎ税法
- yòng bīng用兵
- fǎ zhì法制
- shǒu fǎ手法
- fǎ zé法则
- fǎ lǜ法律
- tǔ fǎ土法
- fú fǎ bō lí浮法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