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īngxiǎn

兵燹


拼音bīng xiǎn
注音ㄅ一ㄥ ㄒ一ㄢˇ


兵燹

词语解释

兵燹[ bīng xiǎn ]

⒈  战火焚毁破坏:连年兵燹,房屋田产都已毁尽。

引证解释

⒈  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宋史·神宗纪二》:“丁酉,詔:岷州 界经 鬼章 兵燹者赐钱。”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端阳游赏》:“闻兵燹选俊豪, 文华 特命仗旌旄。”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江苏 久遭兵燹,创痍呻吟,元气未復。”
郁达夫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你的故乡连年兵燹,房屋田产都已毁尽。”

国语辞典

兵燹[ bīng xiǎn ]

⒈  因战乱所造成的焚烧、破坏。

《宋史·卷一五·神宗本纪二》:「丁酉,诏:岷州界经鬼章兵燹者赐钱,胁从来归者释其罪。」

兵灾

分字解释


※ "兵燹"的意思解释、兵燹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兵燹”的意思:

“兵燹”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战争中的火灾,泛指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兵”字条下有“兵燹”的词条,解释为“兵火,战乱之火”。

出处:

“兵燹”一词的出处并不明确,但根据其含义推测,可能源自古代文献中对战争破坏的描述。

同义词:

战火

火劫

灾难

反义词:

和平

安宁

安泰

相关词语:

战争

火灾

灾难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兵燹”一词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并不常见,但可以联想到一些与战争或灾难相关的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描述了战火连天、生灵涂炭的景象。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许多城市遭受了严重的兵燹,无数家庭破碎,人民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