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

词语解释
伯夷[ bó yí ]
⒈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
英Bo Yi;
引证解释
⒈ 相传为 颛顼 之师。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汉书》。
引《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 生 西岳,西岳 生 先龙,先龙 是始生 氐羌,氐羌乞 姓。”
郭璞 注:“伯夷父,顓頊 师,今 氐羌 其苗裔也。”
《吕氏春秋·尊师》:“帝顓頊 师 伯夷父。”
陈奇猷 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 柏夷亮父 ’, 班固 自注云:‘ 顓頊 师’。案,柏、伯通。 伯夷 其氏…… 亮 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
⒉ 舜 的臣子, 齐太公 的祖先。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引《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僉曰:‘ 伯夷。’”
孔 传:“伯夷,臣名, 姜 姓。”
《墨子·尚贤中》:“伯夷 降典,哲民维刑。”
《文选·张衡<东京赋>》:“伯夷 起而相仪, 后夔 坐而为工。”
薛综 注:“伯夷,唐 虞 时明礼仪之官也。”
⒊ 商 末 孤竹君 长子。详“伯夷叔齐”。
引《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 也。”
明 徐元 《八义记·公孙赴义》:“我死埋我在 伯夷 首阳山 根底,万古留传作话儿。”
国语辞典
伯夷[ bó yí ]
⒈ 神话传说中的神仙。
引《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晋·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
⒉ 人名:(1) 舜的臣子,生卒年不详。(2) 孤竹君的长子,生卒年不详。参见「伯夷叔齐」条。
引《书经·舜典》:「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
《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分字解释
※ "伯夷"的意思解释、伯夷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AI解释
词语“伯夷”:
意思:
伯夷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人物,他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之子,后来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伯夷以他的高洁品德和忠诚著称,尤其在拒绝接受周武王所赐的封地方面表现出极高的道德标准,因此成为后世崇尚清高、不慕名利的文化象征。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伯夷”的解释可能侧重于其作为人名的含义,可能指出伯夷是古代的一位贤人,其事迹被后人传颂。
出处:
伯夷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伯夷列传》和《尚书》等古代文献。
同义词:
清高、高洁、廉洁、耿直
反义词:
贪婪、自私、卑鄙、俗气
相关词语:
伯夷叔齐、孤竹国、不食周粟、清高之士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伯夷的故事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尤其在强调道德品质和清高品行的讨论中。其中最著名的典故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意指伯夷和叔齐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以此表达他们对周朝的不满和对道德的坚持。
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伯夷的故事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例如,有人可能会说:“他就像伯夷一样,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从不为名利所动。”
用这个词语造句:
尽管面临巨大的诱惑,他仍然保持着伯夷般的清高,坚决拒绝了不正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