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伏


拼音bù fú
注音ㄅㄨˋ ㄈㄨˊ

不伏

词语解释

不伏[ bù fú ]

⒈  不服。

引证解释

⒈  不服。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那大姓委实受冤,心里不伏,到上边监司处再告将下来。”
《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回子心里不伏,一时聚众数百人,鸣锣罢市,闹到县前来。”

国语辞典

不伏[ bù fú ]

⒈  不甘心、不服气。也作「不服」。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扭住船家不放,船家不伏,大声嚷乱。」
《红楼梦·第一三回》:「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

分字解释


※ "不伏"的意思解释、不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不伏”的意思:

“不伏”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不服气、不屈服的意思。在古代,它也可以指不服从命令或统治。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不伏”可能没有直接的解释,但根据其词义,可以推测它可能类似于“不服”的解释,即不心甘、不认可。

出处:

“不伏”作为一个成语或短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它是由“不”和“伏”两个词组合而成,分别表示否定和屈服的意思。

同义词:

不服

不从

不肯

不依

不顺

反义词:

相关词语:

伏击

伏兵

伏诛

服从

伏贴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不伏”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典故,因此没有广为人知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对于上司的安排一直不伏,总是坚持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