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ǎokòu

草寇


拼音cǎo kòu
注音ㄘㄠˇ ㄎㄡˋ
词性名词

草寇

词语解释

草寇[ cǎo kòu ]

⒈  出没于山地的强盗。

robbers in the mountain;

引证解释

⒈  出没于山林草莽的盗匪。旧时官府常蔑称聚众反抗朝廷的起义者。

《旧唐书·僖宗纪》:“如乡村有干勇才略,而能率合义徒,驱除草寇者,本处以闻,亦与重赏。”
《水浒传》第一〇七回:“贼将 滕戣 看见是女子,拍马出阵,大笑道:‘ 宋江 等真是草寇,怎么用那妇人上阵!’”
《英烈传》第三四回:“即今诸路年穀不登,人民饥饉。闻殿下招兵,俱来就食。羣雄、草寇来投伏者,计有六十餘万人。”

国语辞典

草寇[ cǎo kòu ]

⒈  草野中的盗贼。

《水浒传·第六一回》:「路上便有些个草寇出来,小人也敢发落的三五十个开去。」
《西游记·第一一回》:「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

英语bandits

分字解释


※ "草寇"的意思解释、草寇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AI解释


词语“草寇”的意思:

“草寇”是指那些占据山林、劫掠百姓的盗匪。这个词语多用于古代,用以形容那些未经朝廷册封,私自占据地方、骚扰百姓的盗贼。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草寇”的解释为:“草寇,草贼也。言其无君无父,如草芥也。”

出处:

“草寇”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最初就是以草寇的身份出现,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反抗朝廷的起义军。

同义词:

草贼

山贼

梁山好汉(特指《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

反义词:

官兵

守法良民

相关词语:

梁山泊

水浒传

青面兽

活阎罗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108位好汉,他们最初都是因为受到不公待遇、遭受官府压迫而落草为寇,后来在宋江的带领下,聚集起来反抗朝廷,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

用这个词语造句:

草寇们凭借着山林的有利地形,屡次对附近的村庄进行抢劫,使得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