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ǎozéi

草贼


拼音cǎo zéi
注音ㄘㄠˇ ㄗㄟˊ

繁体草賊

草贼

词语解释

草贼[ cǎo zéi ]

⒈  旧时对起义农民的蔑称。

引证解释

⒈  旧时对起义农民的蔑称。

《旧唐书·僖宗纪》:“若诸军全捕得一火草贼数至三百人已上者,超授将军,赏钱一千贯。”
《水浒传》第六一回:“卢俊义 駡道:‘草贼休走!’挺手中朴刀,直取 刘唐。”

国语辞典

草贼[ cǎo zéi ]

⒈  草寇。

《旧唐书·卷一九·僖宗本纪》:「七月,草贼王仙芝寇掠河南十五州,其众数万。」

分字解释


※ "草贼"的意思解释、草贼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草贼”的意思:

“草贼”是指那些聚集在民间,未经官方承认,自行组织起来进行抢劫、盗窃等违法活动的团伙或个人。这个词语带有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民间为非作歹的人。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草”字有草丛、草地的意思,“贼”字有盗窃、抢劫的意思。因此,“草贼”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是指那些在草丛中潜伏、行窃的人。

出处:

“草贼”这个词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它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是古代汉语中对盗贼的一种称呼。

同义词:

盗匪、山贼、土匪、劫匪、草寇等。

反义词:

守法、正义、忠诚、良民等。

相关词语:

打草惊蛇、盗亦有道、劫富济贫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草贼”在网络上并没有特定的故事或典故,但它在一些描述古代战争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比如《水浒传》中就有许多关于草寇的描写。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那片荒野里曾出没过一群草贼,他们四处打家劫舍,为害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