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常参官常参官的意思
chángcānguān

常参官


拼音cháng cān guān
注音ㄔㄤˊ ㄘㄢ ㄍㄨㄢ

繁体常參官

常参官

词语解释

常参官[ cháng cān guān ]

⒈  日常参朝的官吏。

引证解释

⒈  日常参朝的官吏。

《新唐书·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
唐 张籍 《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
原注:“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
《宋史·礼志十九》:“至 元丰 中官制行,始詔侍从官而上,日朝 垂拱,谓之常参官。”

分字解释


※ "常参官"的意思解释、常参官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常参官”:

意思:常参官是古代中国官职的一种,指常任参与朝会讨论政务的官员。这类官员一般由朝廷中品级较高的官员担任,负责参与朝议,对国家政策有较大的影响力。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常参官,古官名。常,常任也;参,参与也。谓常任参与朝会之官也。”

出处:

“常参官”的出处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根据其含义可以推测,这一官职在古代就已经存在。

同义词:

常任官

参政官

反义词:

非常参官(指不参与朝议的官员)

常闲官(指闲散的官员,不参与政务)

相关词语:

朝议

官职

政务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常参官”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如“朝议之争”,其中可能涉及常参官的讨论和决策。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常参官们齐聚朝堂,共同商讨国是,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