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常平仓常平仓的意思
chángpíngcāng

常平仓


拼音cháng píng cāng
注音ㄔㄤˊ ㄆ一ㄥˊ ㄘㄤ

繁体常平倉

常平仓

词语解释

常平仓[ cháng píng cāng ]

⒈  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清代中叶之后大多名存实亡。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为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参阅《文献通考·常平义仓租税》。

《汉书·食货志上》:“时大司农中丞 耿寿昌 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穀贱时增其贾而糴,以利农,穀贵时减贾而糶,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分字解释


※ "常平仓"的意思解释、常平仓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常平仓”:

意思:常平仓是中国古代用于调节粮食供求、平抑粮价、赈济灾荒的一种仓储制度。它由官府设立,储存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如饥荒、战争等紧急情况。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解释“常平仓”这个词语,但“仓”字有“仓库”之意,“常平”则表示“经常平定”,意指仓库中的粮食用于平定粮价。

出处:常平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成熟于汉唐时期,宋代以后成为国家储备粮食的重要形式。

同义词:粮仓、官仓、国仓

反义词:私仓、私囤

相关词语:粮政、仓储、赈灾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常平仓的故事常与历史上的饥荒、官府赈灾等事件联系在一起,如“常平仓救民于水火”等。

网络故事或典故:相传在清朝时期,某地遭遇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官府依靠常平仓储备的粮食,及时赈济灾民,使得百姓得以度过难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尽管遭遇了连续的干旱,但得益于我国完善的常平仓体系,农民们并没有因粮食短缺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