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ōng gōng
注音ㄔㄨㄥ ㄍㄨㄥ
⒈ 把罪犯或违法者与案件有关的财物没收归公,也指把违反禁令或规定的东西收归公有。
英confiscate;
⒈ 没收归公。
引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 关尹喜 ﹞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 老子 做路上的粮食。”
洪深 《劫后桃花》四七:“这是一所充公的房子,不久要开 日本 饭店,还没有布置好呢!”
⒈ 没收财物,缴于官署,称为「充公」。
近没收
英语to confiscate
德语konfiszieren
词语“充公”的意思:
“充公”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将个人或集体的财产、物品等转为国家或集体所有。常用于描述没收、征用等行为。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是清代一部著名的字典,对“充公”的解释可能涉及将私人财产转为公有的过程,但具体内容需要查阅《康熙字典》原文。
出处:
“充公”的用法在历史上较为悠久,具体出处难以追溯。它源自于将个人财产转为公共财产的实践和制度。
同义词:
没收、征用、收归公有
反义词:
私有、保留
相关词语:
国有、公有、公有化、公共财产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充公”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可能涉及个人财产被国家或集体征用的情景。例如,一些历史上的事件中,个人财产被充公后,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用这个词语造句:
由于企业长期亏损,最终政府决定将这个工厂充公,用于建设新的公共设施。